首页 精选百科 > 正文

狙公赋芧的文言文翻译(狙公赋芧)

导读 大意是:宋国有个老头养了一群猴子,老头和猴子能彼此理解对方的心意。后来因为粮食缺乏,不得不限定猴子的橡实数量,为了让猴子顺从,老头...

大意是:宋国有个老头养了一群猴子,老头和猴子能彼此理解对方的心意。

后来因为粮食缺乏,不得不限定猴子的橡实数量,为了让猴子顺从,老头就欺骗猴子说给他们早上三颗晚上四颗,结果猴子很愤怒,后又改口说给早上四颗,晚上三颗,猴子就变得非常高兴。

狙公赋芧,出自战国庄周的《庄子·齐物论》,引用自郑人列御寇的《列子·冲虚经》。

原文: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是乎?”众狙皆起毕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宋国有个养猕猴的人,喜爱猕猴,所以养了成群的猕猴。

他能理解猕猴的意思,猕猴也懂得狙公的心意。

他节省家人的口粮,以此满足猕猴的食欲。

不久缺少粮食,要限制他们的食量。

恐怕猕猴们不听从自己的,先欺骗他们说:“给你们橡子,早上三个,下午四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跳起来发怒。

他不一会儿又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下午三个,够了吗?”所有的猕猴们都趴在地上表示高兴。

扩展资料庄子意在阐明他的哲学思想,庄子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

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来看,是与非、正与误是不存在的,就像“狙公赋芧”一样,“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列子·冲虚经》以庄子的故事为本体,加以扩充,增加了首尾,才真正成了完整的寓言故事。

它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典故及其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狙公赋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