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帝不以臣卑鄙:连词,因为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介词,表时间4、以塞忠谏之路:连词,以致5、以光先帝遗德:介词,用来【于】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2、受任于败军之际:介词,在【之】忠志之士:助词,的2、欲报之于陛下也:代词,先帝的殊遇【遗】以光先帝遗德:动词,遗留2、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所以】此先帝所以兴隆也:连词,表原因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介词,用来【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大业2、不效则治臣之罪:名词,功效扩展资料:一、作品创作背景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二、文章赏析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
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
”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
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