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儿脊髓性肌萎缩:对称性肌无力:自主运动减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手足尚有活动。
2、肌肉松弛:张力极低,当婴儿仰卧位姿势时下肢呈蛙腿体位、膝反射减低或消失。
3、肌肉萎缩:主要累及四肢、躯干、其次为颈、胸各部肌肉。
4、肋间肌无力、膈肌多不受累、膈肌运动正常,故呼气时胸部下陷呈现矛盾呼吸。
5、病程为进行性,晚期延髓支配的肌肉萎缩,以咽肌最为显著,伴有肌纤维震颤,咽腭肌肉萎缩引起呼吸及吞咽困难,易有吸收性肺炎。
二、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是婴儿型的一种轻型病损,起病常在2-7岁,间或更晚,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病情进展缓慢,逐渐累及下肢远端和上肢。
三、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又称慢性婴儿型,起病在出生后3-15个月,开始为近端肌无力,继而波及上肢,病情进展缓慢,面肌常不受影响。
四、少年型显性遗传肌萎缩:本型为特殊型显性遗传性疾病,起病多在3-4岁时,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及萎缩,病情较轻,不影响寿命,可正常生活。
五、中年男性。
表现为双手活动软弱无力,手的内在肌萎缩,可有“爪形手”、“猿手”畸形。
系衣服扣、拣小物件及写字困难。
以后肌无力波及邻近肌群,累及臂和肩,再发展到下肢。
也有从足发病,扩展到下肢,然后上肢者。
肌肉萎缩软弱对称发展,有时仅累及一只手。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与受累肌相应。
括约肌无功能障碍,病理反射多不出现,但可见于频发肌束震颤时。
肌束震颤可不定部位出现,有寒冷、情绪波动或受到机械刺激时可诱发和加重肌束震颤。
病程中无自发疼痛和感觉异常出现,舌肌萎缩,软腭运动障碍伴发音及吞咽症状极少产生。
中医在治疗该病上采用多年科研结晶和中药独特药理作用,民间验方与现代科学配方为一体辩证论治,让每位患者得到一人一方随时调整的最佳治疗效果,促进肌细胞血液循环,疏通和改善局部营养,刺激干细胞原位再生,恢复肌细胞的功能,专业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等各种肌肉疾病,临床疗效取得了很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