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念佛的总纲 念佛法门,一是要发菩提心,二是要“信、愿、行”具足;以此二者为根基,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念佛的方法。
二 念佛的方法 《阿弥陀经》说“持佛名号”;《观无量寿经》说“观想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无相念佛”。
前二种古来净土大德多有阐述,末学就后一种略述如下,愿闻者得益: 三 经中所说的“无相念佛”义理 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列入“净土四经”,成为今天的“净土五经”。
此章共244字,为净土诸经中最短篇,然而如此短文,却被称为“有此一经,如诸流汇归大海”。
因为此章既讲明念佛往生的原理,又讲明念佛的方法;更剖析了“无相念佛”、“无念而念”的义理。
以上可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为净土法门之浓缩精华,与上根念佛人对机。
所以,净土行者,当深刻领受。
全文如下: “大势至法王子。
与其同伦。
五十二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
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
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
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专为忆。
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
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
从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
此则名曰。
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
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
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 四 “无相念佛”的具体方法 末学就《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之学习,谈一点感受: 此章与《阿弥陀经》所说“持佛名号”不同,通篇讲“忆”讲“念”,不说“持名”。
即念佛之时,无有文字、声音、佛之形象、净土之庄严等等。
这样怎么能念佛呢?举例如下:写下“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翻过来,此时,文字当然不现,但是却明知纸下是什么?再举一例:大学第一学期,思念父母家乡,极为强烈,却不会时时口念父母名号以及家乡景物;也不会“心念心听”、“字字明了”。
以上可初步知道“忆佛念佛”、“无念而念”为何物。
更为殊胜之处在于:如上之“无相念佛”、“无念而念”不仅能符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之:“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能做到“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还能学会禅宗千古之谜“参话头”! 五 禅净双修 虚云老和尚开示:“什么叫做话头?头,就是未说话之前。
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
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末生之际。
一念才生,已是话尾。
” 比如阿弥陀佛是句话,四个字只要在脑中闪现,已是话尾;这样,怎么“照顾话头”呢?这就要“定”的功夫了!“阿弥陀佛”四字还未出来,却知道自己所看的话头真真切切就是这四个字。
犹如大鱼即将浮出水面,未见其形你就知道; 功夫不够时,让它在水中待一两秒再浮出(此时,四字全现)。
日久之后,看住它,不让出水而知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乃至所看的话,念头一提起,都在话头上,永不落话尾;如是则“看话头”功夫成就! 以上可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正是“禅净双修”“以净入禅”之殊胜法门;若是长久修习,此生开悟不是妄想,若是发愿往生,必得“上品上生” 六 精进 “无相念佛”成就之后,可以时时处处做到“心中有佛”、“无念而念”、“净念相继”;此后,若有疑情,则可转为“体究念佛”(念佛是谁?);这样,就可能成就“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
(虚云老和尚就是在念佛的进行中开悟的)以念佛法门而得开悟后,就是“实相念佛”:“以念佛心。
入无生忍。
”此时念的是“法身佛”,通达念佛法门,成就“念佛圆通”。
愿有缘佛子得见此文,有所收获;是为末学之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势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