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2、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也就是说这两个为同义词,首选“德行”。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
——清·刘开《问说》 什么是“德”呢? 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
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
” 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如何才能合乎礼节? 师言:“行,是走路。
要步履平稳,举止端庄。
所谓“行步如风”就是走路要如风吹云动般的清飘且稳重。
住,是站姿。
站时要挺胸直腰,不要东依西靠;也就是“住如松”的形态。
坐的规矩是要“正坐如钟”,坐的像巨钟般的稳重。
卧。
是睡眠的姿势;卧要如弓。
也就是‘吉祥卧’”。
年轻的女孩问:“穿衣服怎样才好?” 师言:“自然最好。
衣服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现我们的气质;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着才好。
” 又言:“穿衣要顺其自然才美;很牵强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
” 某大学社团负责人来访,询问什么叫做“造口业”? 师言:“我们所说的话句句皆实话,所说的事,句句负责任,就称做‘正语’。
反之则造口业。
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欲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摄受口业。
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因果啊——” 又言:“和与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违背了生活动作。
对人粗声粗气,妄言、绮语、两舌,这都是在声中造业,也就是造了口业。
” 为什么人对熟人比对生人,反而显得礼貌不周? 师言:“有些人不熟识对方时,大家都彼此客客气气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并且和乐相处;等到彼此相处日久,熟悉对方后,就‘熟不过礼’,不再讲求礼节了。
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
最初大家彼此客气时,能够相敬、相爱,等到熟识对方,讲究客套的礼节渐失时,就会生起一分怨恨之心。
我们要保持最初相识时的那种客气态度,始终不渝,才是作人处世之道。
” 开放大陆探亲后,许多返乡同胞,看到当地的贫穷落后,而生分别心,言语行止常露骄态。
师言:“我们回到大陆,要心存一分虔敬的平等观和道德观,不要去伤他们的心,也不要去刺他们的眼。
那样清贫的生活,我们还不是曾经走过,难道大家都忘了吗?禁不住就自我炫耀,不但伤害了大陆的同胞,也将伤害了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