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精选 > 正文

井渠之法(什么是井渠法)

导读 井渠法的发明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征发一万人,从陕西澄城县一带开凿水渠,引洛河水至大荔县。渠道必须经过商颜山(今铁...

井渠法的发明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征发一万人,从陕西澄城县一带开凿水渠,引洛河水至大荔县。

渠道必须经过商颜山(今铁镰山),但商颜山脚的黄土土质非常疏松,如果按通常的施工方法沿山脚明挖河渠,渠岸容易倒塌,工程无法进行下去。

《史记·河渠书》记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了开凿竖井(从地面向下凿的井),令"井下相通行水",使井和渠相结合的"井渠法"。

当时,用井渠法施工的情况是:在地下挖一条暗渠,将水从商颜山的西面引向东面。

开挖之前,每隔一定距离先开凿一口竖井,以确定暗渠开挖的位置,并作为开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

竖井的深度随暗渠距地面的深度而不同,最深的达40余丈。

这条井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全长10余里,建成之后,有力地缓解了大荔县一带灌溉缺水的状况,使窟六十万亩盐碱地变成良田。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掘到过龙骨(远古时期的动物骨骼化石),所以这条渠又称"龙首渠"。

井渠法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举。

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井渠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的干早地区。

至今仍在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改进而成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