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的大诗人中,“根”在福建莆田和仙游(两地紧邻,今合为莆田市)的,不完全计数就有7位,让同“根”的我引以为荣。
按出生年份排名,他们是蔡襄、方惟深、黄公度、陈均、王迈、刘克庄、陈文龙。
皆为琴心剑胆、堂堂七尺好男儿。
谁说自古闽人“五音不全”入诗难?这7位莆仙籍宋诗人的锦囊之作,立旨高远,意味悠长,合韵合平仄,音调那么和谐,读来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方言口语和书面语言固然有着很大差异,但只要勤于做学问、反复“修炼”,就能够掌握诗歌的规律,跨越障碍而获得创作自由。
刘克庄就是这么一位精通法则的诗林宗匠,我特别推崇他。
刘克庄,生于南宋孝宗执政的淳熙末期(1187),卒于度宗执政的咸淳年间(1269)。
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淳六年举为进士。
官至工部尚书(掌管工部各项政令的长官)。
从他先后名号的更易中,可以窥见他的不凡经历和曲折心路。
刘克庄的诗词多有感慨时事之作,为当时“江湖派”重要作家。
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阳(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全诗大意是: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注:诗中“迁客”“骚人”分别引用了韩愈、柳宗元遭谪贬放逐的典故,泛指封建社会里一切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之士。
) 《落梅》通篇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际,而且通过对落梅哀婉缠绵的吟叹,处处透露出诗人的心迹情感。
同时,也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更道出了当时广大文士抑塞不平的心声。
但是由此,刘克庄却落来大麻烦。
其中“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两句,被言事官(谏官)李知孝等人指控为“讪谤当国”,住不放,逐级递交奏状。
于是,刘克庄获罪而被罢职,坐废乡野长达10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落梅诗案”。
“退之未离乎儒者,坐井观天错议聃(老聃,古代哲学家)”。
刘克庄痛恨卖良求荣、追逐奉禄的当事谏官,视其为坐家虎,宁为“后村居士”,始终没有屈服。
相反,从此开始大写特写梅花,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了一百三十余首咏梅诗词。
“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
幸然不识桃与柳,却被梅花误十年”(《病后访梅九绝》),“……老子平生无他过,为梅花受取风流罪”(《贺新郎·宋庵访梅》)等咏梅诗作,都表露了他强烈的愤懑之情。
刘克庄无怨无悔,虽然在后来的十年间生活颇为艰难,却有着“风流”的好心态,通过不失操守的努力,逐步改变自己命运,遂活到了82岁高龄。
呜呼!“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
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倘若有哪位剧作家把他的事迹搬上舞台,无需戏说,只要实言,也一定会是一出让人荡气回肠的好戏。
剧名可叫做《落梅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