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精选 > 正文

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歌词(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

导读 雅俗共赏的精品---如歌的行板1869年,还是一个29岁青年的柴科夫斯基住在乌克兰首府基辅附近卡蒙卡地方他妹妹的庄园里。一天,他正在写作歌...

雅俗共赏的精品---如歌的行板1869年,还是一个29岁青年的柴科夫斯基住在乌克兰首府基辅附近卡蒙卡地方他妹妹的庄园里。

一天,他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

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一本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民歌集)。

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

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来到莫斯科。

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

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

”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今天,列夫·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

当听到我的行板时,泪珠挂满了他的两颊。

”托尔斯泰回去以后写信给柴科夫斯基说:“我永远忘不了在莫斯科的最后一天。

我的文学著作还从没有得到过象那样奇妙的晚会一样巨大的报酬。

”柴科夫斯基在回信中写道:“知道了我的音乐能够使您感动,使您入迷,我是多么幸福和自豪呀!”古人有“欲取名琴弹,恨无知音赏”的话,托尔斯泰真不愧为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了。

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871年,其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灵感来自一位泥水匠哼唱的一首俄罗斯民歌,柴科夫斯基将其收录在他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中。

1871年,柴科夫斯基在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时,又将其作为第二乐章的主旋律。

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

在听到第二乐章时,托尔斯泰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

”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 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进行重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