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精选 > 正文

曲水流觞的原生地在何处(曲水流觞)

导读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

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的即兴赋诗并饮酒。

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

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

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tiè)”。

“曲水流觞”之俗,溯其源流,得从三月上已这一古老风俗说起。

上已,是指夏历三月的弟一个已日。

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

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

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

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

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

在《诗经.郑风·溱洧》一篇中,就具体记载了春秋时的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生动情景。

到了汉时,三月上已,才确定为节。

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

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

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

魏晋以后,才将上已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

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曲水流觞”是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

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

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

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

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这种游戏,自古有之,古“逸诗”云:“羽觞随波泛”。

汉也有“引流引觞,递成曲水”之说。

后来逐渐成为上已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这次兰亭聚会,虽也举行修禊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绍兴,“曲水流觞”这种饮酒咏诗的雅俗历经千年,却一直盛传不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