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前,大部分的昆虫、鸟类、部分水生动物会有特殊反应。
下面是动物异常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狗。
“狗泡水,要下雨”。
因为狗身上没有汗腺,炎夏时不能靠毛孔散热,只有靠张嘴、搭拉舌头散热来保持恒温。
当嘴和舌均无济于事时,便跳到水塘或小溪里泡水,以帮助散热。
因此,发现“狗泡水”,预示天将下雨了。
天冷时,狗缩成一团卧在草堆上,用嘴巴当“升温器”,将呼出的热气用来加温肚脐,这预告寒潮将至。
蛤蟆。
癞蛤蟆也是预报“专家”。
它的生理构造特殊,肺像个足球,呼吸功率不大,单靠这样的肺呼吸是不能吸到足够氧气的。
所以,癫蛤蟆除了靠肺呼吸外,还得靠皮肤来帮助呼吸。
用皮肤呼吸得有个条件,那就是要经常保持皮肤的湿润,使空气中的氧首先溶解在皮肤的粘液中,再由皮肤进入血液。
如果皮肤干燥,皮肤的呼吸作用就不可能进行了,这就给它的生活造成了困难。
因此,它很怕强光照射和干燥天气,白天就躲在阴暗处,晚上出来觅食。
大雨来临前(约1天左右),空气湿度大,它白天也出来活动。
这反常的表现正应了“白天蛤蟆出洞,下雨一定”的民谚。
鱼。
鱼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活。
天晴时大气压力高,水里溶解的氧气多,它就安静地沉栖在水底;阴雨之前气压低,深水中的氧气大大减少,鱼纷纷浮上水面呼吸,所以有“鱼跳水,要下雨”之说。
燕子。
民间有句“燕子低飞要下雨”的说法。
这是因为燕子要吃虫子。
碰到天气要下雨的时候,空气里水汽很多,把一些虫子的翅膀弄湿了,就像是飞机荷重过大,飞不动了,但是它们还要飞,那就只能接近地面飞。
其次,天气将转阴雨的时候,气压变低,空气里水汽增多,土壤中的一些小虫子也爬出土外,燕了就要低飞去捕虫吃。
蛇。
大部分蛇都是白天藏在洞内,晚上外出觅食、喝水、沐浴、蜕皮等活动。
但天气特别潮湿闷热时也会逼迫出洞。
因此,白天蛇出洞是有雨的征兆,特别是秋末冬初、天已冷,大蛇出洞,过一两天会下雨。
正是“大蛇出洞,大雨咚咚”,“蛇过道、雨来到”的验证。
鸡。
“鸡宿迟、兆阴雨”。
鸡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由于缺乏散热本领,十分怕热。
成鸡以20℃为宜,超过30℃常张口、伸翅以助散热。
在炎夏的傍晚,鸡窝内更加闷热,因此发现鸡迟迟不想进窝,这就是雷雨即将到来的预兆。
气象谚语: “蚂蚁挡道,大雨即到。
蚂蚁搬家,大雨要下” 雨前,空气中水气加多,蚁穴变潮,致使蚂蚁不能安居而离巢穴。
“蜻蜓低飞,不风即雨“ 雨前,气压低,昆虫多在低空浮游,蜻蜓为了觅食,往往在离地二、三米处的空中飞行,这是即将有风雨的征兆。
“蜘蛛结网晴,收网阴” 雨后气压上升,湿度减少,蜘蛛张网以捕食昆虫,有风雨的天气蜘蛛是不结网的。
故可以蜘蛛结网收网来预测天气的晴阴。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蚯蚓性喜穴居于低湿疏松的泥土里,如出土活动,表明空气中水汽多,气压低,这是有暴雨的征兆。
喽蛄(又叫拉蛄蛄)也穴居于泥土里,多鸣于夏天的黄昏。
蝼蛄鸣,表示空气中水汽不多,为晴天的一种征兆。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 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蛇俗称长虫。
蛇过道表明空气中湿度增大,气压低,洞内水汽不易扩散蒸发,因而闷热,蛇呼吸困难,故出洞透气,不天将下雨之兆。
蛤蟆为两栖动物。
雨前气压低,水汽多,蛙类感觉呼吸不畅就哇哇大叫。
雷雨来临前,蛤蟆叫有这种表现:叫的很不响亮,叫声时断时续,忽大忽小,声音嘶哑。
“乌鸦唱晚,风雨不远,乌鸦头顶风” 乌鸦头总是顶着风。
傍晚,乌鸦满天回旋飞翔,且哇哇叫,表明天空风向不定,而风向不定是天将有风雨的一种征象。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眼前” 当天气即将下雨,空气中水汽增大,气压低,牲畜身体向外散热困难,有时会出现张嘴朝天以散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