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成语,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
成语,出自《论语·八佾》。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既:已经;往:过去。
咎:责怪。
成语典故: 一天,鲁哀公约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谈社祭(祭土地神)之事。
哀公问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
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战战栗栗。
” 对此,哀公请孔子加以评说。
孔子说:“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正在顺势办的事,就不要再劝阻;而对已经过去的事,应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 宰予问:“老师,您谈到‘既往不咎’,对已经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是广义的,还是专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认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当的,但又不便明讲,所以,只好用较为模糊的语言回答:“对于既成事实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责备呢?把‘既往不咎’的含义推而广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问:“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能对他宽容吗?” 孔子果断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点头微笑。